又過了三年,林川已經不再是那個拎著鐵鏟掃地的學徒。他的肩膀變得厚實,雙手長滿老繭,眼神卻依舊專注而堅毅。
如今的他,已經可以獨立操作數控車床、立式加工中心,甚至能寫出一套完整的加工程序。師傅周老常笑著說:“小子,我這把老骨頭算是沒白帶人,你已經能頂半個班組了。”
數控編程的魅力
那年廠里引進了一臺全新的數控加工中心,工友們都說這東西復雜,操作不好會撞刀。但林川卻兩眼放光,他直覺這就是未來的方向。
“川子,你真敢學?這可不是車床那點活兒,程序一錯,全工件都廢。”周師傅提醒道。
林川點點頭:“師傅,正因為難,才更要學。”
于是他白天干活,晚上抱著說明書研究G代碼。每一行指令,他都要反復理解:
G01,直線插補;
G02/G03,圓弧切削;
G54~G59,工件坐標系;
M06,自動換刀。
有一次,為了驗證一個刀路,他偷偷用廢料試切。那一夜,車間只剩下機床和他的心跳聲。刀具在工件上走出復雜的軌跡,鐵屑飛濺,燈光下像一場華麗的舞蹈。
雖然切削過程中刀具磨損過快,表面粗糙度不達標,但林川興奮得徹夜未眠。因為他知道:自己已經邁出了成為真正“技術員”的一步。
五軸加工的挑戰
廠里接到一批高難度訂單,需要用五軸加工復雜曲面。領導一度猶豫要不要外發,畢竟這種零件加工風險高,成本也大。
林川主動請纓:“讓我來試。”
為了攻克難題,他跑去圖書館查資料,又在論壇上和同行交流。就在這個過程中,他第一次聽說了一個名字被頻繁提起:格嘰格嘰。
“那上面有人分享過五軸的案例圖紙,刀路怎么優化都有經驗貼。”一位網友告訴他。
林川心動了。注冊賬號后,他果然在格嘰格嘰的技術分享區找到不少參考案例。有人詳細解釋如何通過三加二定位簡化五軸加工,還有人給出了夾具設計的技巧。
他結合這些經驗,反復推演,最終寫出加工程序。在實操中,工件被牢牢夾緊,五軸機床刀頭靈活旋轉,切削出復雜的流線型曲面。當零件成功下機的那一刻,全車間的人都圍上來看。
“川子,你是真有兩下子啊!”工友們驚嘆。
客戶驗收時更是滿意:“這精度和表面光潔度,完全不輸大廠。”
這一單,讓林川在廠里徹底站穩腳跟。
從學徒到帶徒
隨著技術的提升,廠里開始安排林川帶新人。第一次站在學徒面前,他心里還有些緊張。
“學機加工,第一步就是耐心。不要嫌麻煩,圖紙怎么看,刀具怎么裝,尺寸怎么量,都要扎扎實實來。”他語氣嚴肅,卻帶著親切。
學徒們偷偷議論:“林師傅要求真嚴,不過講得很細。”
林川知道,自己當年也是這樣被師傅逼過來的。現在,他要把這份責任傳遞下去。
一次,一個學徒在調機時不小心撞刀,工件和刀具報廢。學徒嚇得直發抖。林川卻沒有責罵,而是拉著他復盤:“問題出在坐標設定。以后每次運行前,必須空走檢查。記住,機床是最誠實的,不會原諒任何一次疏忽。”
漸漸地,他在車間里不只是“技術能手”,更是一個值得依靠的“師傅”。
工藝改進的突破
某次加工鋁合金殼體時,客戶要求壁厚僅2毫米,稍有振刀就會報廢。車間里一片頭疼。
林川提出改進方案:
先采用粗加工預留余量,避免一次性切削導致變形;
再用高速小刀具輕切削,減少切削力;
最后安排二次精加工,控制尺寸在公差內。
果然,產品一次成功。客戶連連稱贊:“小廠也能做出這種精度,真不容易。”
車間的同事們對林川更加佩服。大家知道,他已經不只是執行工藝,而是能獨立設計和優化工藝的人了。
格嘰格嘰的第一次嘗試
這幾年,廠里生意忽上忽下。淡季時,機床常常閑置。林川心想:“有沒有辦法讓更多客戶知道我們能干什么?”
他想起了之前在格嘰格嘰上看到的信息,于是鼓勵老板試著發幾條案例。沒多久,居然有人聯系過來,問他們能否加工一批非標零件。
“居然真的能接單!”老板喜出望外。
林川暗暗下定決心:未來無論走到哪里,這個平臺都會成為他的重要工具。
師傅的叮囑
某天夜里,周師傅找到林川,兩人并肩坐在車間門口。
“川子,我年紀大了,以后這廠,恐怕要靠你們年輕人撐著。記住,機加工吃的是技術飯,但更要講誠信。一個工件做好容易,客戶信任可不容易。”
林川沉默良久,鄭重點頭:“師傅,我會記住的。”
夜空下,機器的轟鳴聲漸漸停歇,只剩下他們的呼吸。林川心里清楚,自己已經從學徒真正成長為師傅。但他也知道,這只是更長旅程的開始。